【农业社会化服务案例分享】①聚焦玉米单产提升,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发布时间:2025-06-23

2013年,中农控股启动“中国农资”智能配肥站试点建设工作,经过10余年的不断探索,创建了一套扎根基层、深接地气的“中国农资智能服务体系”,从最开始的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设配肥站,提供单一的配方肥服务,到增加水肥一体化、无人机飞防、土壤修复及秸秆综合利用、土地托管、数字农业等服务内容,逐步形成了“产品服务化、服务方案化、方案科学化”的为农服务基本模式,成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截至目前,中农控股依托2万多家基层服务网点、近百家“中国农资”为农服务中心为农户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支持,把为农服务工作融入日常业务,实现服务耕地面积的持续继续增长和带动肥料销售能力的稳步提升,不断提高农业渠道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为突出反映中农控股在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践过程中的有益探索,以点带面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现将公司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优秀做法和典型案例进行集中展示。

确定玉米密植模式

2024年,中农控股联合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供销合作社联合社通过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模式,提升玉米单产与品质,助力科尔沁沙地边缘的贫困农户实现减贫增收。该项目覆盖翁牛特旗阿什罕苏木等沙化严重地区,受益农户超70多户,通过“品种改良+精准水肥一体化+全程技术指导”的“1-6-10”的技术模式,玉米平均亩产从600公斤提升至900公斤,亩均纯收入增加428元,项目创新性地结合政府支持、企业资源与农户参与,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增效提供可复制经验。

以玉米单产为突破口

为进一步落实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保障粮食安全,中农控股聚焦玉米这一主粮农作物生产,因地制宜集成属地化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探索总结出单产提升技术路线“玉米提质增产专项行动”,各地中国农资为农服务中心通过“百县千亩”示范田推广建设,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

选择良种是农户增收的基础。中农“红马甲”引进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优质玉米品种东单1331,该品种更适应沙土环境,抗倒伏与抗旱能力显著优于传统品种。通过田间试验筛选出最佳种植密度,替代原有的低效模式,为增产奠定基础。

品种选得好,技术也要及时跟上。一线推广人员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1-6-10”技术模式(即1项技术核心:合理增密和高质量群体构建为核心;6项精准措施:土地精检耕整、种子精准包衣、导航单粒精播、水肥一体精准施肥、精准化控与病虫草害防控、机械精准收获;10个技术要点:选择耐密品种、土壤检测、深翻精细整地、种子包衣导航播种、增密宽窄行种植、滴水出苗、精准化控、水肥一体按需供养、无人机飞防防病虫害、机械化籽粒收获),科学指导玉米种植户高效协同利用光、水、气、热、土地等资源。

推广服务更接“地气”

2024年4月25日,中农控股举办玉米提质增产专项行动启动会,启动会邀请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产业链各环节头部企业专家授课,覆盖种植技术、滴管设施、农业机械、植保方案等全链条培训。

启动会召开了,服务该怎么干?

各地中国农资为农服务中心组建服务小分队进村入户,深入田间,通过召开“两田四会”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2024年,累计线下培训农户500余人次,入户服务200余次,发放技术单页6000余份。一线农服团队采取科技知识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三直接”服务方式,受到农民的广泛称赞。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远程服务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农民认可。服务小分队的队员们通过品牌课堂《中农开讲啦》开展《水肥一体化助力作物单产提升》课程,培训农户6.6万人次,起到广泛传播技术模式的良好效果。

此外,中农控股还鼓励各地为农服务中心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合作机制,合作社统一组织农资采购、机械作业,企业提供技术兜底服务和农资供应,降低农户生产成本近20%,保障贫困农户降本增收。

以点带面示范引领

通过玉米合理密植单产提升项目的示范技术验证,中农控股系统总结了精准数据和水肥管理方案,并与赤峰市林西县供销社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开展玉米密植单产提升万亩方项目,目前已在统部镇、新林镇、五十家、官地等多个乡镇进行规模推广,受到广大种植户一致认可及好评。下一步中农控股与赤峰各中国农资为农服务中心继续深耕基层,以技术示范带动规模推广,让更多的种植户加入到这场耕作方式的变革中。